狹縫中的使命實踐
林麗盈傳道
印度聖雄甘地是一位非常喜愛和尊敬耶穌基督的人。他也經常在他的言談中提及聖經。然而,甘地並沒有成為一位基督徒。有一位宣教士就曾經問他,為何堅決拒絕成為耶穌的信徒,甘地如此回答:「我喜歡你們的這位基督,但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。你們的基督教徒是那麼不像你們的這位基督。」「如果基督徒都真正按照聖經裏找得到的基督去生活,所有的印度人今天都會成為基督徒。」
近年從香港網絡興起稱呼基督徒為「耶 L」,用作揶揄一些因信仰而失掉明辨是非能力的「迷信」基督徒。有一篇文章就曾提出,其中一類「耶 L」為「離地萬丈類」信徒:即只熱心教會祈禱、讀經、返教會,自我感覺良好,卻不問世事,猶如身處平行時空之中。1
觀察到在這些年間,香港很多年青信徒,都曾經火熱堅持為主擺上。但面對現實的衝擊,時間長了,有的覺得被教會傷害、受傷了,就變得意興闌珊,成了一個不冷不熱的基督徒。不過,平心而論,我也有認識的基督徒,他們對信仰仍充滿極大熱情,努力地在生命中實踐信仰。我最近認識一位資深老師,他的學校有機會重啟團契,但需要人手,因此他在自己極為繁重的教學及行政工作中間非常掙扎。與他傾談之間發現他經常主動找學生午飯時間傾談、關心和祈禱,他更表示,如果只為教書,他一定不會留在學校繼續任教,他心中最渴望是帶領學生認識神,實在欣賞他這份使命心志。
召命需要在現實中實踐。基督徒首要必須看見「現實」。不是「向現實低頭」,而是要「面對現實」,在現實中實踐使命。現實是,我們仍有實踐使命的空間,只是這空間充滿了張力,這在改變世界的熱情與完全無力感之間,我們仍存有的狹縫空間。2
弟兄們,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;只是不可把這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,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。(加拉太書五 13)
對保羅而言,基督信仰對自由的獨特的見解:自由的目的是,能夠用愛去服事我們的鄰舍。蒙召,是為了服事;蒙愛,是為了我們有能力去愛。
也許,我們的使命並不在於改變世界,而是盼望這世界因我們忠於使命而有所改變,讓這急速改變、冷漠的城市中仍讓人感到一絲溫暖。
1 麥田圈:亂世,耶L/基督徒–給非教徒的香港聖經新解,蜂鳥出版,2020
2 葉漢浩:看見鄰舍,看見召命,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