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耶穌哭了」談起
劉燕慧牧師
大家是否知道「耶穌哭了」(約十一35)就是全本聖經最短的經文呢?為甚麼耶穌會哭呢?耶穌都會哭嗎?他不是「很堅」的嗎?不知道大家心裏會否起了疑問。講返上文,「耶穌看見她哭,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,就心裏悲嘆,又甚憂愁 ……」(十一34) 原來耶穌見到馬利亞因為弟弟拉撒路死了而哭,又見到同來的人哭,心中也感到悲憂呢!
弟兄姊妹,我們所相信的主耶穌是神人二性的呢!以祂的神性,祂大可以質問馬利亞為甚麼哭、斥責她對祂沒有信心,豈不知祂有能力叫拉撒路復活嗎?可是,耶穌沒有選擇這樣做。具備人性的耶穌,卻是同理馬利亞並同來的人之心情,甚至自己都哭了。身邊的人又有何反應呢?按著經文,猶太人就說:「你看,他多麼愛他!」(十一36) 旁人見到的,是耶穌對拉撒路的愛。
面對最近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間的戰爭,無數無辜的生命瞬間「被消失」,大好的家庭被拆散,眼淚在心裏流。我自己是個比較感性的人,但並不代表我沒有理性。因著情感的豐富,對周遭所發生的事情,自然反應比較大吧。尤其是在心情七上八落時,有時我也會問上帝,為甚麼創造了一個如此感性的我?為甚麼不創造一個沒有太多情緒的我呢?
年紀漸長,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,比較成熟地控制情緒,再加上經過多年的反思,我得出一個結論: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(創一27),祂看著一切所造的都非常好(一31)。神沒有創造毫無情緒的人,人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的一面。情緒並非邪惡的,重點是如何處理情緒。經文有載:「即使生氣也不要犯罪;不可含怒到日落,不可給魔鬼留地步。」(弗四26-27) 要避免因處理情緒不當而犯罪,我們當然明白;然而,處理情緒需時,不是按一粒掣就可以立即刪去情緒啊。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理解、接納、陪伴、同行,反而有助我從谷底起跳呢。
聖經的正典中,《耶利米書》可見先知耶利米的血淚史,更收納了《耶利米哀歌》;《約伯記》也毫不隱藏地記載了約伯因自己的遭遇而咒詛自己(第三章)。不得不提,讀《約伯記》一定要讀到最後幾章呢:神並沒有離場,祂與約伯有對話。高銘謙博士在他的課堂曾言:「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,而是用來盛載苦難的。」每個人所面對的「苦難」不一樣,或大或小。假若您正陷在「苦難」中,願您深信,神並沒有離場,凡願意尋求祂的,祂都會被他們尋見!這是我深深經歷過的。